2011年,中國實驗快堆并網發電成功;他帶領團隊完成了國家的囑托——“建好快堆,為國爭光”。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
他組建了我國首個石油煤炭研究基地,他開拓了我國化學物理研究新領域,他為我國大規模開展能源研究奠定基礎,填補了國內諸多空白。
中國集成電路事業的大旗都是誰在扛?這位學界女杰的名字一定少不了。她的成果不計其數,如今的她仍在為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建言獻策。
他與殲20?運20總設計師并稱為當代“航空三杰”,1983年他來到航空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開啟了幾十年的飛機設計生涯。
17歲時,她響應新中國“地質報國”的號召,考入北京地質學院,后被選拔赴莫斯科大學,學習古生物學。她接受魚類學家伍獻文先生的建議,選擇古魚類研究,從此踏入生命演化“失落的世界”。她形容自己選擇這個專業,是“先結婚后戀愛”。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獲得者張彌曼。
新中國成立初期,亟待建設自己的航空工業。沒有自主研發,仿制再好,也永遠矮人一頭。1956年10月,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成立。中國人自主設計戰機的機會終于來了!108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不到兩年,新中國第一架自行研發的噴氣式飛機誕生了!
我決心,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地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以適應黨和革命的需要,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
黨已經領導全國人民從斗爭中獲得了政治上的解放,現在繼續領導我們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我認為自己應當在這些偉大崇高的工作中貢獻出一切力量。因此,我現在要求參加黨,并將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永遠為黨的事業奮斗。
1965年,他赴我國第二次原子彈爆炸現場執行“21號任務”,測試和觀察大白鼠受核爆損傷的遠后效應,在戈壁灘滯留約一個月......
他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就開始DNA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發現了DNA分子受Χ-射線的隱藏破壞;他在國際上首先完成了乙肝病毒我國流行株某亞型的基因組克隆和序列分析;他研制的乙肝疫苗通過臨床驗證,取得了試生產文號并獲得美國專利……90多年的生命歷程,他見證了國家生物技術日新月異;他以基因技術為武器,為人民健康事業奮斗終身。他就是我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
1977年,從清華大學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畢業后,他扎根一線,從施工隊工長、技術員做起,設計、施工經驗豐富;他堅持開展復雜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空間預應力結構施工技術、綠色施工技術的創新研究,較早啟動并大力倡導綠色施工研究。他主持和參與了百余項工程的設計施工,多項工程獲魯班獎和詹天佑獎。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肖緒文。
我愿意在黨的領導下為黨的事業盡我一切力量。為此我決心爭取成為共產黨員,在黨的直接教育下努力改造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馬列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者。